今天是: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二程理学 > 学术论文

《周易程氏传》中的善治思想初探(程必定)
发布时间:2021/1/14   来源:程必定   作者:程必定   点击:1381
 

【内容提要】《周易》是中国的“书中之王、群经之首”,意境虽深,但文字晦涩,包括孔子在内的古代思想大家都对其作了诠释及阐解,其中,北宋程颐从理学角度的阐解达到了新的高度。他留下的《周易程氏传》思想丰富,善治是其中最为闪亮的思想。其核心思想是,天道为善治之本,强调修身以善为先,齐家以亲为善,治国善在义理,平天下善为和合。本文对此初作探讨,意在为当今我国的现代善治提供历史借鉴。

【关键词】周易 程颐 善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新时代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良法促发展、保障善治”,把善治提高与法治同等的地位。实际上,善治是中华民族最为悠久的优良传统,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周易》。由于《周易》成书早,象卦简、彖意深、文字晦涩,包括孔子在内的古代思想大家都对《周易》作出了诠释及阐解,其中,北宋时期的理学奠基人程颐,注重联系当时的中国社会实际对《周易》的阐解达到了新的高度。他留下的《周易程氏传》思想丰富,善治就是其中最为闪亮的思想。其核心思想是:天道为善治之本,以此为思想基础引导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修身强调以善为先,对齐家强调以亲为善,对治国强调善在义理,对平天下强调善为和合。本文对此初作探讨,意在为当今我国的善治提供历史借鉴。

一、天道为善治之本

《周易》传说是作为“三皇”之首的伏羲,用整横、断横两种简单的笔划﹙爻﹚,排列组合而成八个图形亦即“八卦”,分别表示天、 地、山、泽、风、水、雷、火等8 种自然现象,以表达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启发人的行为。周文王又将这八个图形两两排列组合而成六十四个图形亦即“六十四卦”,并一一赋予特定的涵义﹙爻辞、卦辞﹚,内容十分丰富,上论天文,下讲地理,中谈人事,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社会生产到社会生活,从帝王如何治国安邦到百姓如何处世做人等等,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其核心是,运用“一分为二”对立与统一的宇宙观,扑素唯物主义和原始辩证法的方法论,揭示宇宙间人世间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预测自然界、社会和人本身的各种信息。之所以称为“易”,一有简易之意,二有变化之意;之所以加上“周”,一是表示诞生于周朝,二是表示所揭示的道理是普遍的、周详的。可以说,《周易》上能探求宇宙本体而知天命,下可指导人生之行向而判未来,是一部提示人生处世与行事的宝典,在中国一向被尊为 “书中之王、群经之首”。

自东周以来,孔子率先撰写了《易传》以解读《周易》,再经过儒家学派的研究和传述,“易经”已成为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其中北宋程颐所著的《周易程氏传》,发展了孔子《易传》的阐释,元代后被官方认可,成为科举士子必读的经典。《周易程氏传》的最大特征是,一改过去“象数派”对《周易》的阐解,从理学视野对《周易》作了系统、详尽而又精辟的阐释,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而创立了崭新的“义理派”,特别是以《周易》的丰富思想为依据,以理学精义为准则,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作出许多新阐释,其中一个重要的新阐释,是从理学精义出发提出的善治思想。《周易程氏传》的善治思想特别强调天道为善治之本,认为只有遵循天道而构建的社会秩序,天下才可善治。亦是说,有社会秩序才会有社会善治。而天道决定了社会秩序,那时的人们对天道是普通敬畏的,所以称天道应为善治之本。.早在远古时代,伏羲仰观斗枢画八卦,定天极四方之位,形成华夏先民对天道的最早概念,并以此为依据认识自然界;周文王又将八卦扩充为六十四卦,作爻辞、卦辞赋予特定的涵义,不仅丰富了先民对天道的认识,还推进了先民对天道的运用,主要是用于占卜人事之凶吉,而后决定人的行为,形成了以天道为主导的上古社会秩序。孔子曰:“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所谓太极者,乃天地万物之始也,两仪者,就是阴阳二气”,是对《周易》天道的最核心解释。程颐既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又从理学的视角强调了天道的义理价值,视“天道”为“天理”,反映在人和社会中的核心特征就是一个字:“善”,从而可以达到善治。认为“天道”或“天”在人间可以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是天下善治的根本,他在《周易程氏传》中就有多处阐述了这种认识。如在对“乾卦”的解释中指出“天道运行,生育万物” ﹙见《周易程氏传》第 3 页,九州出版社 2010 年版。以下引自该书的只注页数﹚;在对“泰卦”的解释中指出“天地交而阴阳和,则万 物茂遂,所以泰也”﹙第 46 页﹚;特别是在对“复卦”的解释中, 鲜明地提出“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第97 页﹚,就直接而

明确地表述了天道为善治之本的思想。因为程颐认为,仁道即天道,天下之公是天道的必然趋势,而善治施仁道,是天道的根本保障,所以,在对“大有卦”的解释中就明确提出“天下之事……必善为先” ﹙第58 页﹚,进一步强调了善治的极其重要性。善治不是一句空话,天道为善治之本的思想,要具体落实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方面面。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儒家一代一代的不懈追求,是儒学体系的核心内容。程颐在《周易程氏传》中,就联系北宋时期中国社会和人们的思想实际,通过对《周易》各卦爻辞、卦辞的新阐发,特别强调“善”,把天道为善治之本的思想运用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方面面,是《周易程氏传》值得后人最为肯定的历史贡献。

二、修身以善为先

《周易》“六十四卦”的爻辞、卦辞对人生处世与行事有很多预言,可以引导人们如何去修身。程颐的《周易程氏传》在肯定“天道为善治之本”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修身必须善为先,他的许多观点一直成为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修身的准则。二程理学是十分重视修身的,程颐在其著《周易程氏传》中,不仅从《周易》中寻找修身的依据、方法,提出修身以善为先的思想,而且还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针对在修身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对《周易》爻辞、卦辞的阐释,对如何修身提出了自已独到的见解,后来经朱熹的梳理、阐发和传播,在中国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综观《周易程氏传》在这方面的阐释,程颐修身以善为先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修身要遵道合礼。在程颐看来,修身是天道或天理对每个人的天然要求,尤其是君子﹙《周易》把人分为“君子”与“小人”两大类型﹚,修身更要遵循天道或天理,合乎礼义,即遵道合礼。程颐在《周易》中找到了这个思想的依据,并在《周易程氏传》中进一步阐释。比如,在对“比卦”的解释中就明确指出:“土之修已,乃 求之上道”﹙第36 页﹚,所谓“上道”,就是《周易》中的天道、理学中的天理;在“乾卦”对爻辞“嘉会足以合礼”的解释中,就进一步指出:“得会通之嘉,乃合于礼也。不合礼则非理,岂得为嘉?” ﹙第 4 页﹚,强调修身的佳境要合乎天道之礼或天理之礼。为什么呢?在对“晋卦”的阐释部分程颐认为,天道或天理乃“中正之道”, 认为 “人能守中正之道,久而必亨”﹙第 140 页﹚,达到修身的最高境界;在对“困卦”的解释中还强调,“时虽困也,也不失义”﹙第189 页﹚,意即君子在修身中就是遇到困难,也不能忘道失义,一以贯之地坚持修身。第二、修身为什么要以善为先。如何达到修身的最高境界,这是自孔子以来儒家们一直关心并深入讨论的问题,程颐从对《周易》的深入研究发现,以善为先才能达到修身的最高境界,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全新的回答,在《周易程氏传》中有多处对此作了精湛的阐释。如 在对“履卦”的解释中就认为:“人之所履,善而吉至”﹙第45 页﹚,意即人的修养行为若能以善为先,就会有吉利吉祥之果。程颐还进一步指出,君孒行大道,不仅是独善其身,还要兼善天下,如在对“观卦”的阐释中就指出:“君孒怀负才业,志在兼善天下”,而兼善天下 可使民俗善,而 “民俗善则政化善也” ﹙第83 页﹚。在为什么呢?他在 “大畜卦”的阐释中对此作了回答:因为 “不独于一身之吉, 天下之吉也” ﹙第103 页﹚。程颐还认为,“善”实质上是天道或天理对人的道德要求,那些有道德的人会以善为先修身。如在对“离夷 卦”的阐释中,程颐指出“人之顺德,由养以成”﹙第119 页﹚,意以道德养成修身;在对“明夷卦”的阐释中,程颐认为,以善为先的 人,必“内有文明之德,而外能柔顺也”﹙第142 页﹚,强调道德在修身中所起的内在作用。第三、修身如何做到以善为先。对此,程颐通过对《周易》大量爻辞、卦辞的阐释,在其著的《周易程氏传》中作了很多论述,特别是突出了诚、谦、养、慎四点。如在对“比卦”的阐释中,明确指出 “相比之道,诚信为本”﹙第 35 页﹚,“修身诚意以待之”﹙第 37页﹚;在对“夬卦”的阐释中还强调了诚的作用:“至诚以命众”﹙第 172 页﹚,这些都说明“诚”对修身的极其重要性,那种对人不讲诚信、对事没有诚意的人,是读不上修身的。《周易》第十五卦就是“谦卦”, 程颐对多条爻辞的阐释都强调“谦”对修身的必要性,如肯定 “谦者人之至德”﹙第62 页﹚,“能劳谦己君子,万民所尊服也”﹙第 63 页﹚,“谦……有中正之德也”﹙第 63 页﹚。关于“养”对修身的必要与作用,《周易程氏传》中更有大量的阐述,如在对“蒙卦” 的阐释中提出“养育其明德”﹙第20 页﹚,强调 “养”对“德”的作用;在对“颐卦”的阐释中,从“养生、养形、养德、养人”多方 面,阐述了“养”对修身的“颐养之道”﹙第106 页﹚。针对外界对人的影响和诱惑,程颐在《周易程氏传》中还告戒人们修身言行要“慎”,如在对“蒙卦”的阐释中就说,“人之所当慎而止者,唯言行 也”﹙第213 页﹚;在对“兑卦”的阐释中还提醒修身要防邪恶、远 小人,因为“小人者,备之不至则害于善”﹙第235 页﹚。如此等等可以看出,程颐在《周易程氏传》对修身如何做到以善为先的考虑,是细致而又深刻的。

三、齐家以亲为善

家庭是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有的基本生活单元,更是社会的细胞、国家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有齐家的历史传统。“齐”字有治理、整理的意思,所谓“齐家”,就是使家庭成员齐心协力、和谐相处,在《周易》中就有体现。二程对齐家十分重视,程颐通过对《周易》的阐释而著的《周易程氏传》,就从理学视角对如何齐家作出许多精辟论述,特别是从善治高度提出“齐家以亲为善”的思想,影响最为深远。

综合分析和梳理《周易程氏传》中“齐家以亲为善”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积善齐家,天道使然。伏羲所作的“八卦”,已有了家庭的地位,周文王所作的 “六十四卦”及大量的爻辞、卦辞,已深入到 “齐家”层次。当家庭演延到北宋时期,如何“齐家”成为全社会的时代话题,程颐从理学精义出发,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那就是,积善才能齐家。如在对“坤卦”的阐释中就这样指出:“天下之事,未有不由积而成。家之所积者善,则福庆及于子孙;所积不善, 则灾殃于后世”﹙第 13–14页﹚,一改家庭之所积者是土地、财富的世俗传统观念,在封建社会盛世的北宋早期,起到了振耳发馈的作用。为什么呢?这与前文所述程颐所主张的“天道为善治之本”有关,是天道使然。因为善是天道或天理的实现,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根本要求,齐家当然要符合这个要求,积善才可以齐家。虽然积财也是齐家的一种选择,但不可能是长久的,如中国就有“富不过三代之说”,而积善是可以长久的,可以世代传承、泽及子孙。这在“家国同构”意识相当浓厚的中国封建社会是带有根本性的齐家之路,因为这可以把天道或天理渗透到家庭这样的社会细胞,对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和治国平天下就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第二、以“善”为中心构建齐家秩序。从宏观上讲,《周易》所刻画的就是天地人间的变化秩序,而这个秩序是以天道为中心的;同

样的,家庭的存在及其延绵也是有秩序的,而这个秩序是以符合天道要求的“善”为中心的。程颐在《周易程氏传》中,通过对有关爻辞、 卦辞的阐释,就特别强调以“善”为中心构建齐家秩序,这主要集中在对第三十七卦即“家人卦”的阐释。如程颐在对该卦“初九”爻辞 的阐释就明确提出,“初,家道之始也”﹙第147 页﹚,意即齐家一开始就要打好基础,这个基础就是符合天道或天理要求的“善”,以此为依椐立下治家秩序。应该是什么样的治家秩序呢,程颐在对该卦的阐释中也作了详细的描述,那就是:“父子之亲,夫妇之义,尊卑长幼之序,正伦理,笃恩义,家之大道也”,并且指出,这种秩序“行 之家者则能施于国,至于天下治”﹙第146 页﹚,齐家关乎到治国。可见,以“善”为中心构建齐家秩序,在宋明理学思想中居于多么重要的地位。第三、以亲为善履行家庭成员的责任。家庭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单元,具有培育和增强家庭对人的生存与衍育后代的功能,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身的责任。虽然《周易》对家庭成员的责任都有定位,但程颐从理学的视角,在《周易程氏传》中突出了以亲为善履行家庭成员的责任,从而区分了家庭成员与各种角色社会成员所肩负的责任不同。如在对“家人卦”的阐释就明确指出,“治家之道,以正身为 本”﹙第149 页﹚,这里的“正身”就是家庭成员按各自角色履行自己的责任,而家庭成员的各种角色具有血缘关系,决定了在本质上是“亲”,也就自然地是以亲为善履行家庭成员责任的。而“亲”是确定的、唯一的,要倍加珍惜,“人之相亲固有道”﹙对“比卦”的阐 释,第34 页﹚,如父子之间,子有当“尽诚于父事”之责任﹙对“蛊 卦”的阐释,第74 页﹚;夫妇之间,“夫妇有唱随之讥”﹙对“归 妹卦”的阐释,第219 页﹚。在《周易程氏传》中,还有很多这样具体阐述家庭中父子、夫妇、兄弟姐妹之间的至亲人伦关系,及其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这样,便“身正家治”﹙对“家人卦”的阐释,第 147 页﹚,每个家庭都会人丁兴旺,代代传承。

四、治国善在义理

程颐所著的《周易程氏传》积极主张善治。前面已经讨论,善治的总思想是主张“天道为善治之本”,在这个总思想下,对个人的修身是主张“以善为先”,对家庭的治理是主张“以亲为善”,那么,对国家的善治又是主张什么呢?通过《周易程氏传》对《周易》诸多爻辞、卦辞的阐释可以看出,程颐对国家善治的主张是“善在义理”,并且,围绕“治国善在义理”的思想,在政治、法制、文化、军事、用人和社会管理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见解。正因如此,《周易程氏传》受到后来封建朝廷的高度重视,还列为科举士子的必读经典,居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综览《周易程氏传》对《周易》在治国方面爻辞、卦辞的阐释可以看出,程颐积极主张治国善在义理,就是君主治国上合天道、下合民心,国家可以治理好。如在对“乾卦”的阐释就明确指出,“王者 体天之道,则万国咸宁”﹙第3 页﹚,意即统治者体现天道的规律治国,国家才能得到安宁、发展;天道是什么呢?在对“师卦”一句爻辞的阐释中作出了回答,那就是“义理”:“在邦国兴师而言,合义 理,……善谓克胜……以统制于众”﹙第 31 页﹚,明确地指出了治

国善在义理的思想。作为统治者,治国如何实现“善在义理” 呢?那就是“安民”“济民”等,如在对“比卦”的阐释中就有告诫统治 者善治国 “以安民也”﹙第35 页﹚,在对“蛊卦”的阐释中就告诫 统治者善治国还“以振济于民,养育其德也”﹙第74 页﹚。为“安民”“济民”而善治其国,在对“比卦”的阐释中还响亮地提出“圣 人以大公无私治天下”﹙第 37 页﹚,在对“益卦”的阐释中还进一 步指出,“圣人利益天下之道,应时顺理,与天地合”﹙第168 页﹚,就符合义理,国家就善治了。显然,程颐在《周易程氏传》中积极主张的治国善在义理,同二程创建的理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如何实现治国善在义理呢?程颐在《周易程氏传》中对《周易》诸多爻辞、卦辞的阐释,又从政治、法制、文化、军事、用人和社会管理提出了一系列的实现途径。在政治上,要建立君臣有分的政治制度,君臣各在其位、各尽其职,不可乱序。如在对“坤卦”的阐释中明确提出,“君令臣行,劳 于事者臣之职也”﹙第9 页﹚,而人君则耍自明,如在对“明夷卦”的阐释中指出,“人君有当含晦之时,亦外晦其明,而内正其志也” ﹙第 145 页﹚。又如在对“泰卦”的阐释中,特别强调君臣都应诚,“君推诚以任下,臣尽诚以事君,上下之志通,朝廷之泰也” ﹙第 45 页﹚。在法制上,要实行“立法居先”的法治制度。如在对“蒙卦”的 阐释中明确提出,“为政之始,立法居先”﹙第20 页﹚,而且要惩罚 分明,“明刑禁以示之,使之知畏,然后从而教导之” ﹙第20 页﹚。又如在对“蒙卦”的阐释中明确提出,“为政之始,立法居先”﹙第 20 页﹚,在对“解卦”的阐释中强调,“王者法天道,行宽宥,施恩 惠,养育兆民” ﹙第159 页﹚。在文化上,要推行教化养成。如在对“蒙卦”的阐释中提出,“若人蒙稚,未知所适,……则以养育其明德也”﹙第 20 页﹚,这就是教化。在对“蛊卦”的阐释中,又进一步提出国家要推行教化,“以 振济于民,养育其德”﹙第 74 页﹚。程颐还特别重视对人的教化养成,如在在对“离卦”的阐释中,就明确提出“人之顺德,由养而成” ﹙第119 页﹚,强调人应通过自我养成教化育。在军事上,要正义慎战。如在对“师卦”的阐释中指出了战争的为害,“兴师动众以毒天下,而不以正,民弗从也,强驱之耳”﹙第 30 页﹚,亦即老百姓是不赞成不正义的战争,即使发动这样的战争,老百姓也是被强迫参加的,那就必败无疑。即使是正义的战争,也要 慎战,“凡师之道,威和并至则吉也”﹙第31 页﹚。在对“夬卦”的 阐释中,则主张不专尚武,“当先自治,不宜专尚刚武”﹙第173 页﹚,义理为善的治国需要这种可贵的非战思想和行为。在用人上,善治国尤应善用人。如在对“姤卦”的阐释中,就特别强调善治国要善求贤,称“自古人君﹙对贤人﹚至诚降屈,以中正 之道,求天下之贤”﹙第179 页﹚。不仅求贤,更要养贤,如在对“大畜卦”的阐释中,主张“国家养贤,贤者得行其道也”﹙第103 页﹚;在对“晋卦”的阐释中,主张国家对贤者要给合适的位子和待遇,即 “贤者以正德,宜在高位”﹙第140 页﹚。一方面要用贤者,另一方面要去小人,如在对“解卦”的阐释中就指出,“居上位而亲小人, 则贤人远去;斥去小人,则君子之党进”﹙第161 页﹚,国家才可善治。在社会管理上,要应变改革。《周易》是重视变的经典,在对 “睽 卦”的阐释中,就明确指出“学易者识此,则知变通矣”﹙第151 页﹚。因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社会管理也要应变改革,这样,“见善能迁 ﹙变革﹚,则可以尽天下之大善”﹙对“益卦”阐释,第168 页﹚。第四十九卦就是“革卦”,对因时变革作了大量的阐释,如指出,“变革,事之大也,必有其时,有其位,有其才,审虑而慎动,而后可以 无悔.”﹙第198 页﹚,而“事之当革,若畏惧而不为,则失之为害” ﹙第199 页﹚,说明在变化的发展形势下,改革既要慎重,更要积极,才能促进国家在义理基础上的善治。

五、平天下善为和合

平天下是理学基本纲领的最高目标,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程颐作为宋明理学奠基人,也从理学视野认识和阐释《周易》的辞、象,在《周易程氏传》中对平天下的诸多讨论也充满了善治思想。所谓平天下,并不是用武力征服天下,而是安抚天下百姓,使人们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最终走向大同。实际上,《周易》多处提到和、合两字,也有求大同的思想,从理学的角度看,平天下更多的是对社会治理,促进社会的和谐、融合,实现对社会的善治。综览《周易程氏传》的善治思想,其核心是社会“和合”,也就是说,平天下应是“善为和合”。《周易程氏传》是从天道或天理的高度,提出平天下善为和合的思想。前面提出,《周易程氏传》善治的总体思想是天道为善治之本,体现在社会治理上,天道或天理也应是社会治理之本,而和合体现了天道或天理精神,所以,社会治理应以“和合”为善,推而广之,平天下应“善为和合”。“和合”为什么会体现天道或天理精神的呢?程颐通过对《周易》诸多爻辞、卦辞的阐释,认为和合遵天意、合人心、体仁、合礼。如在对“晋卦”的阐释中就指出,和合是“谋从众”,古人曰:“谋从众 则合天心”﹙第140 页﹚,显然,合天心即遵天意,谋从众即合人心。在对“损卦”的阐释中也指出,和合是“其能尽众人之见,合天地之 理”﹙第166 页﹚。在对“乾卦”的阐释中,不仅指出“利者和合于 义也”,还认为“体仁”“合于礼”﹙第4 页﹚,也就体现出天道或天理精神。所以,在对“睽卦”的阐释中,就明确提出“人情乖违,求 和合之”﹙第151 页﹚,亦即当出现人情违背天道或天理精神时,必 须以和合而化解之,就会出“合而益和则吉也”的结果﹙第 154页﹚,这岂不是很理想的社会善治吗?为了达到社会善治,使天下人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周易程氏传》以平天下善为和合为依据,积极主张建设文明社会秩序。如在对“贲卦”的阐释中指出,“物之合则必有文……文明所以为贲﹙饰﹚ 也”﹙第87、88 页﹚,亦即文明可以建美我们的社会。又如在对“离卦”的阐释特别肯定文明对社会秩序的价值,是“可以化天下,成文 明之俗也”﹙第119 页﹚,还希望统治者要推进文明建设,指出“文 明中顺之君,其明如是,所丽如是,大善之吉也”﹙第120 页﹚。并且预测,社会“有文明柔顺之德,则上下与之”﹙“旅卦”的阐释, 第229 页﹚,我们的社会将多美好!早在北宋时期,程颐在其《周易程氏传》就能提出这样的见解,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他提出的这些见解又是以《周易》的相关爻辞、卦辞为依据,如第二十一卦的“噬嗑卦”就专门讲人及社会矛盾的磨合问题,是建设文明社会秩序的基础,这就更说明了《周易》伟大的历史价值。为了建设文明社会,达到社会善治和天下大同,程颐在其《周易程氏传》十分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提出了以养德而养天下的重要思想。如在对“颐卦”的阐释中主张国家要养人养贤才,“推养之道,养德 养天下,莫不然也”﹙第 107 页﹚,“养人养贤才”就是人的养德,这就抓住了文明社会建设的关键。为什么呢?在对“渐卦”的阐释中对此作出了回答:因为世人具有良好的道德,“以居贤善之德,化美 于风俗。人之进于贤德,必有其渐,习而后能安”﹙第215 页﹚,说明道德建设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不过,程颐也看到了这是个渐进的过程,“非一朝一夕所能成,故善俗必以渐也”﹙同上页﹚,这也是对社会的一种善治。

六、《周易程氏传》善治思想的历史借鉴

从现代社会治理的角度看,善治是政府与公民对社会事务的共同管理,从而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程颐所著《周易程氏传》的丰富善治思想,视天道为善治之本,主张修身以善为先,齐家以亲为善,治国善在义理,平天下善为和合,对如今现代国家的社会治理仍具有重要的历史启迪与借鉴价值。首先,在现代社会,善治的主体是多元的,国家、个人与家庭虽是善治的对象,又是善治的主体,多元主体与多元对象出于对社会责任的共同认识和一致行为,会使公共利益的共享程度最大化,从而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善治。程颐所著《周易程氏传》的丰富善治思想,就强调了善治的多元主体与多元对象。比如,程颐主张个人修身以善为先,齐家以亲为善,治国善在义理,不仅明确了个人、家庭、国家是善治的三大主体和三大对象,而且以“善”统一这三大主体对公共事务所承担社会责任的共同认识,以“善”规范这三大对象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一致行为,这样,以“善”为前提,要求政府与公民对社会事务的共同管理,就会上下互动、左右协调,社会也自然得到善治。在程颐看来,善治需要发挥国家的作用,但仅仅依靠国家是不够的,更需要发挥个人、家庭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社会的善治模式与这是一脉相通的,既反映了以程颐为代表的宋代理学善治思想的进步性,对现代国家的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历史启迪与借鉴,也反映了现代国家的社会治理也是对理学善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今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弘扬包括二程理学在内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极为重要的。第二,多元主体与多元对象如何能做到对社会责任的共同认识和对社会治理的一致行为,从而实现善治呢?程颐的回答可以概括为一个字:善,善的本质是道德,《周易程氏传》也特别强调道德,可以说,道德是善治的基础,这对如今现代国家的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历史启迪与借鉴。中国儒家向来主张“人生初,性本善”,这是客观规律,程颐在《周易程氏传》中,把这种客观规律上升到“天理”的高度,主张“天道为善治之本”,而“天理”是道德的源头,天理决定人性向善,善即道德,这就肯定了道德是善治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多元主体与多元对象到对社会责任就会有共同认识,对社会治理就会有一致行为,否则,就会受到道德的谴责,这是文明社会的思想基础和主流风尚。历史表明,社会治理当然要靠法治,民众要尊法守法,但仅靠法治是不够的,还要推行德治,民众要尊守道德,而中国民间长期形成的乡规村约是民众在守德基础上的自治,这样,“自治+法 治+德治”才能形成 “善治”。习近平总书记2016 年12 月9 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又说“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就深刻阐明了法律与道德的内在联系,而自治、法治、德治之间又有互动关系,这种内在联和互动关系便形成善治的现代社会治理局面。显然,这也是对以程颐为代表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善治思想的弘扬与发展,体现了《周易程氏传》善治思想的历史启迪意义与当代借鉴价值。第三,多元主体与多元对象为什么要对社会责任有共同认识,对社会治理要有一致行为呢?在中国儒家看来,是因为天下是一统的,国家乃天下;家与国在意识形态上是同构的,每个国人的家必须服从整个国家的利益,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也。虽然天下一统、家国同构,个人与家庭服从国家的利益,那么,这就从根本决定了,多元主体与多元对象对国家责任要有共同认识,对社会治理要有一致行为。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这是顺理成章的。宋明理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大一统”思想的维护者,作为宋明理学奠基人的程颐,主张以善治维护国家的“大一统”,他在《周易程氏传》提出的“平天下善为和合”的思想,就以“和合”为纲统一多元主体与多元对象对国家责任的共同认识,规范多元主体与多元对象对社会治理的一致行为。程颐从对《周易》诸多爻辞、卦辞的阐释发现,“和合”遵天意、合人心、体仁、合礼,能使天下人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形成安定文明的社会秩序,天下人是会赞同的,这样,以“和合”为纲是能够统一多元主体与多元对象对国家责任的共同认识,可以规范多元主体与多元对象对社会治理的一致行为。现在看来,这些认识和判断,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对当代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习近平总书记 2014 年2 月24 日十八届 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作出了精辟准确的概括,那就是讲仁爱、重民生、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和合”就在其中,我们如今推行国家和社会善治,继承和征弘扬“和合”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主要参考文献::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人民出版社,2015 年。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

《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

《礼记·大学》,天津市古籍出版社,1988 年。

程颐著:《周易程氏传》,九州出版社,2011年

杨向奎著:《大一统与儒家思想》,北京出版社, 2011 年。

程必定:《二程理学与当代中国灵魂工程的构建》,载《安徽省程

颢程颐理学研究会2016 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印刷品,2016年5 月。

程必定:《二程的理性主义价值观及当代借鉴》,载《安徽省程颢

程颐理学研究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印刷品,2017 年11月。

﹙2018年9 月9日﹚

﹙作者为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党组书记,研究员﹚






 

上一个:
下一个:新安程氏与徽州宗族研究(程东利|翟屯建)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21-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新安二程理学研究会  免费技术支持:企隆网络
本站是非营利性网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网站备案ICP号:皖ICP备20200214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