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二程理学 > 学术论文

新安程氏与徽州宗族研究(程东利|翟屯建)
发布时间:2021/1/15   来源:程东利|翟屯建   作者:程东利|翟屯建   点击:1796
 

徽州是个宗族社会,是近世宗族制度实施最完善的一个区域,这一切与新安程氏有着莫大的关系。
一、程颐、程颢是近世宗族制度的倡导者。
宗族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并按照一定规范结合起来的社会组织形式。商周行宗法制,氏族的财产和权力都是按照内部血缘关系来加以分配。春秋时宗法制度遭到破坏,然而权力仍归世家大族,直至魏晋隋唐时期,世家大族一直占统治地位。尤其魏行九品中正之法,世重门第,政府选拔官吏,首先看出身。北宋开始,宗族制度与政治制度脱钩,宗族制度由上层向基层渗透。在理学家们的倡导和朝廷的支持下,一种区别于商周及魏唐世家大族制度的新的家族制开始形成,它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根据理学的伦理纲常制定宗规家法,约束族众。“尊祖”必叙谱牒,“敬宗”当建祠堂,“睦族”需有族产赈济。有谱,有祠,有田,成为这种新的家族制度的特征。新安程氏先贤程颐、程颢则是这一新的宗族社会的倡导者。程颐在考察了历史上家族制度的演变过程之后,提出要恢复或重建古代的宗法制度。对于宋代以前的家族制度,他认为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宗子法”和“谱牒”。前者是指西周的宗法制度,在其逐渐废弛之后,魏晋隋唐时期的世家大族制度发展起来,谱牒尚存,血缘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还以某种形式存在着。但是,唐末五代之后,谱牒废 弃,结果“人不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1)在原有的血缘关系的纽带松弛之后,至亲恩薄,骨肉相残,社会矛盾激化,统治秩序不稳。作为统治阶级中有忧患意识的一个成员,程颐面对这样的社会问题,提出恢复或重建古代的“宗子法”。认为只要宗法制度建立起来,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清清楚楚,所谓人和人都是至亲骨肉,恩厚情重,争斗就不易发生,就能达到人心向义、风俗淳厚、宗族团聚、血亲相爱的境界,社会秩序自然也就稳定了。程颐对重建宗法制度的内容也提出了一些具体构想。第一是立宗子,即在地主官僚的家庭中,区分大宗和小宗,设立宗子;第二是立家庙,家庙不与居室混为一体,而是另修建专室,后世的祠堂即由此演变而来;第三是立家法,与国家法律相互补充、同样具有一定强制性、只是适用于本族;第四是常会族,族人多往来,情感会日厚,宗
族团聚力才会渐强,内部的矛盾和分歧才可能减少。
二、徽州近世宗族谱牒编纂的先行者和集大成者。
谱牒是记载家族世系繁衍和本族成员事迹的文献,它伴随着家族制度的产生而出现。谱牒萌芽于商代,形成于西周,与宗法制度同步发展。商周谱牒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是血统的证明,为袭爵和继承财产服务,随着宗法制度的瓦解而衰绝。魏唐时期,世重门第,选拔官员须稽查谱牒,婚姻缔结讲究门当户对,谱牒则是作为官员升迁、判断门第高低的依据。随着科举制度的实行,朝廷用人主要根据考试成绩,不再重门第出身,因此谱牒也不再具有选官、品人作用。随着唐末五代的战乱,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逐渐瓦解,谱牒也再次趋于衰绝。可以说,西周和魏晋时期的谱牒,基本属于官方档案。而近世宗族制度的形成,谱牒成为庶民尊祖聚族血缘联系的工具。近世宗族制度的最初提倡者,为北宋时期的欧阳修、苏洵等儒学之士。他们发慎终追远之幽思,起孝敬之心于后人,率先修谱,寓宗法之遗意,定九族五服之规,仿效史书,创立图谱法式。欧阳修的族谱体例是先列世系,然后列传。苏洵的族谱体例是世系图下注人物事迹,五世一揭。徽州程氏最早的谱系是唐末程淘所作,“吾程氏自东晋迁新安, 二十八传至唐淘公,始为谱”。(2)后世谱牒所保留的程淘谱序称:“聊因战守之余,漫辑世次之序,自淘而上,止忠壮公,凡十三世。” (3) 北宋庆历三年(1043),程承议纂修《程氏世谱》。北宋元丰年间 (1078~1085),浮梁人程筠任婺源县知事,专程到歙县黄墩寻找同宗族人,就有程氏族人拿出家谱与他叙同宗之谊,但该谱文字已经不够清晰,世系也不够连贯,属家庭私录、祖孙私传的家谱;休宁海宁程立也献出一谱,同样词句粗陋,不成句读。后程筠之子程祁历时十 六年,对各谱所载世次进行诠释修订,于绍圣年间(1094~1097)完成程氏谱的贯通,这也是徽州最早的程氏总谱。明代,新安程氏著名学者程敏政编纂有《新安程氏统宗世谱》,并有自己的修谱主张。他对欧阳修谱图有继承也有创新,从《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来看,其五世一图是“准欧谱例”,这是继承。在五世一图中加入“下注事实”则将史纪年表、唐书世系表例加入其中,这是对欧谱的创新。他还十分注重家谱资料考辨,将谱辨置于编首。同时重视家族文献资料的收集,为了保存家族资料,在编谱时,对于不能编入族谱的家族资料,单独编排为《贻范集》,辅谱以传,丰富了族谱的资料。到了明嘉靖年间,新安程氏名人程尚宽还以府、县为范围,编纂了一部宗族志——《新安名族志》。全志前有邓佐、洪垣、胡晓、邵龄、王讽、程光显等人的序,程尚宽的引,后按姓氏、县名、村镇名为序编排,介绍了程、鲍、方、柯、俞、余、黄、汪、邵、任、闵、谢、查、夏、仇、宋、陆、詹、胡、臧、张、陈、李、吴、叶、孔、邓、巴、朱、殷、郑、史、萧、桂、戴、许、孙、周、洪、江、高、梅、谭、阮、项、刘、罗、杨、康、凌、唐、曹、王、蒋、奚、范、舒、沈、林、倪、徐、万、吕、毕、廖、潘、顾、金、董、冯、游、何、严、赵、姚、施、韩、佘、马、饶、齐、祝、仰、卢、滕、苏、 葛、庄、杜、章、欧阳、田等 92 姓。《新安名族志》以血统认同为表征,围绕儒家伦理,重建世系,维颓纲、振乡风、清世系,立尊尊亲亲之情,体现了徽州宗族社会逐步完善的过程。《新安名族志》世系重建与儒家伦理紧密结合,血统认同与文化认同紧密结合,成为徽州宗族构建的一大特色。
三、以儒家伦理构建徽州宗族社会。
入明以后,随着徽州宗族社会的不断完善,作为“奠系世、辨昭穆”之用的族谱编纂被广泛提上宗族的议事日程。大约从明正统年间 开始至嘉靖时期(1436-1565 年),各种各样的族谱、家谱、支谱、统宗谱、会通谱等纷纷问世。然而,族谱的大兴,又面临着史料文献严重匮乏的困扰。修谱必定追祖溯宗,世系源流依赖于世代相传的旧谱系。可是由于年代久远,兵燹频仍,迁徙无常,旧谱系很难保存下来。虽然史料谱系缺乏,但梳理世系,理清脉络,是“尊祖”明礼必须要履行的程序,各宗族为此都付出极大努力。同时,为了争夺世家大族的正宗血统,同姓宗族之间还闹出很多的矛盾。 唐代,歙县黄墩胡学咸通九年(868)进士,官至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文德二年(889)致仕,由黄墩徙居婺源清华,是为清华胡氏始祖。另有胡姓者原居婺源程村的芦思坞口,元代始迁离清华不 远的街头。明景泰元年(1450),清华胡氏有一位名叫胡尚文的,因嫁女无钱,将其祖父所保管的清华胡氏族谱卖给了街头胡氏,得银嫁女。此事败露以后,引起全族人的愤慨,认为鬻谱非族的行为“是渎乱纲常,混杂本源,贼仁贼义,不忠不孝,而不念祖宗本源不同,甘与下品之流为伍,正所谓小人穷斯滥矣者也”,斥之为“狗彘不若”,并告到官府要求收回族谱。后来在其父兄的竭力追讨之下,方才把族谱要了回来。景泰二年(1451 年)“会族重修,特记其事。复以诉官情状录之于后,警示子孙,俾知我念虑之重宜绳祖武,戒之、勉之”。 (4)同样的矛盾也新安程氏也有发生,休宁汊口程氏和邻村富溪程氏,祖上同有一位号十万的先人。明嘉靖初年,汊口程梦龙编了一部《集十万公辨》的著作,详细记载了其祖程十万及汊口程氏源流。富溪程曈是一位名儒,看了这部书以后,认为多有讹误,于是逐一辨证,并寄给为《集十万公辨》写序的率口程应徵商榷。汊口程氏乃一强宗,素好武功,民风强悍,明末著名武术家程冲斗就出自汊口村。他们见了程曈的《辨证》,大为不满。恰好汊口处于富溪赴府进县的必经之地,于是放风,如程曈要过汊口,一定对他不客气。程曈听到消息,非常恐慌,赶紧写了一封信给程梦龙,题目竟是《与九桥程秀才求免死书》(程梦龙字献吉号九桥),同时也给程应徵写了一封《与海山程解元求救死书》(程应徵字海山)。程梦龙和程应徵都给程曈回了信,大意是他之所以写《集十万公辨》乃是为了修统宗谱积累资料,对于程曈的辨证,族众只是一时之忿,不会对程曈有不利的举动。程曈不放心,先后又给孙殿元、徐勿庵等一些名流写信,请他们出面调停。 (5)汊口程氏和富溪程氏之间的矛盾是怎么解决的呢?编纂《新安名族志》离休宁汊口程氏和邻村富溪程氏闹矛盾的时间不是太久,我们来看看志书是如何记载和化解两族间的矛盾的。《新安名族志》记汊口程氏为“忠壮公十五世孙都使澐公,黄巢乱,起兵守东密岩,始家于此”;记闵口程氏为“忠壮公十四世孙曰渝,尝佐兄澐、淘起义兵,保据东密岩,居汊口麻田,寻迁于此,以物什其万,人称‘十万公’”;记富溪程氏“忠壮公十七世孙曰炳,南唐同光二年 由闵口迁此”。6这样一来,不仅理顺了“十万公”与汊口、富溪程氏的关系,也使汊口、富溪、闵口的程氏宗亲血缘更为密切。将重建宗族世系纳入程朱理学伦理道德范畴,是徽州宗族社会构建的重要一环。程光显对《新安名族志》的编纂目的、意义有一段很 好的说明:(7)名族志,志名族也。志云何?述先德也,而迪后之机寓焉。迪后之机活,则夫兴于仁让者益久而不替矣。仁让之风旁以流,而新安之望加重于天下矣。新安,紫阳夫子乡也,以仁让教天下者,紫阳夫子之学也。兹欲执其机,浦其化,以推其教于无穷,此则生紫阳乡者皆与有责焉。是故斯志也,虽所以续定宇陈氏之篇,亦所以翼紫阳夫子之教于万一也。何也?夫合分殊而示以一本之义,广亲亲也。亲亲则爱自我立,而仁昭矣。揭其人而考其当世之实,广贤贤也。贤贤则敬自我立,而让行矣。亲亲贤贤,孰无是心哉!吾知天下山川异域,刚柔异质,虽习尚靡齐,然而仁让之道根诸所性者,未尝异也,顾夫所以鼓舞之者何如耳。况国家砺世导俗,有典有则,凡采之太史者,无本之民风者也。即斯志也,进而采之太史焉,观风者朝野,师师亲亲贤贤之化,殆不止于新安,机动而化之神,沛然溢乎四海,而天下太平矣,新安之望,顾不加重耶?夫子曰“一家仁,一国仁,一家让,一国让。”谓不有明征也哉!此盖孔门授受要道,而朱子平生所愿学莫先焉者也。故曰:斯志也,所以翼教也。程光显明确指出,《新安名族志》的编纂目的、意义就是记述祖先功德,启迪后人仁爱之心,发扬光大朱熹理学,提高徽州“朱子阙里”的名望。新安汊口和富溪程氏以血统认同为表征,围绕儒家伦理,重建世系,为和谐宗族关系作出了表率。四、程灵洗崇拜成为徽州宗族社会凝聚力的一个象征。
英雄崇拜是一个社会群体选择、组织、重述“过去”,创造共同传统,维系群体凝聚的表现形式。在徽州宗族社会的形成过程中,新安程氏显祖程灵洗,不仅是新安程氏崇拜的对象,同时也被其他姓氏所崇拜、祭祀,成为徽州宗族社会凝聚力的一个象征。早先对程灵洗的崇拜,只在他的乡里黄墩(今篁墩)一代流行。据《新安志》的记载,程灵洗的故居在黄墩湖的东面二里地,故居的南面有一棵大槠树,几十个人才可以将它围起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乡里人都称其为“千年木”,并在大槠树下建立了忠壮公祠。程灵洗的墓在湖西北黄牢山下,自从程灵洗显灵的传说流行以后,人们又在墓旁立了一个神坛,遇到水旱灾害,六县八十余社的百姓都纷纷前来拜祭,祈求消灾。拜祭须要设置程灵洗的画像,祭坛没有房屋,安放画像无法遮挡风雨。于是有一位姓方的士绅便盖了几栋屋宇,用于安放程灵洗神像,成为最初的程灵洗庙,罗愿专门写了一篇《歙黄墩程忠壯公庙碑》记下了这件事。由此可见,程灵洗至少在南宋初期已经成为很有影响的乡土神。 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8),当地百姓一致要求为程灵洗祠讨个封号,里社具文报县,县报州,州报转运使,直至朝廷,理宗于是赐庙号“世忠”。程氏后裔程珌、程卓、程覃、程旂、程璋、程瑜六人于是在篁墩买地建庙,并捐田作为祭祀的经费,招僧庆如到庙里来 侍奉香火。8从此,程灵洗作为徽州乡土神祗的地位正式确立。祭祀活动以篁墩为中心,向周围几个县扩展,遍及徽州大地。随着徽州宗族社会的逐步完善健全,明清程灵洗崇拜达到鼎盛。祖先崇拜是徽州人的传统,对祖先的祭祀规定是各宗族的基本准 则,此乃“追远报本、和睦宗族之盛典也”。9其主要表现为祠堂遍布,祭祀仪规严格;重视修谱,藉此歌功颂德;祭祖之形式多种多样等。在徽州,祖先本身就是一种神灵,人们普遍认为祖先可以显灵,经常祭拜能够庇护子孙、福泽绵延,否则会遭遇不测。至于徽州人对程灵洗的祭祀与崇拜,则超出了程氏宗族的祖先信仰,而成为徽州普遍信仰的地方神灵。明代初期,朝廷梳理地方神祗,确立祀典,程灵洗成为徽州祀典中的神祗。地方官员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到黄墩世忠庙去祭拜程灵洗。“世忠行祠”也得到较大的发展,徽州出现了“行祠布东南”的局面。清代,随着徽商勃兴,祭祀活动由士大夫唱主角转变为由商人主导的态势。程灵洗崇拜也由徽州本土向徽州以外的地区流行,安徽的东流县、巢县、含山县,河南的信阳州,湖广的兴国州、应山县等地也都有程灵洗的行祠。
综上所述,新安程氏在徽州宗族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早期的程颐、程颢就是近世宗族制度的倡导者。在近世宗族社会构建过程中,成为宗族谱牒编纂的先行者,并且积极参与主持《新安名族志》的编纂,为徽州宗族社会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新安汊口和富溪程氏以血统认同为表征,围绕儒家伦理,重建世系,为宗族和谐作出表率。程灵洗崇拜成为徽州宗族社会凝聚力的一个象征。

程东利:安徽省程颢程颐理学研究会执行会长,世界程氏联谊会常务副会长,高级政工师
翟屯建:黄山市程朱理学研究会会长,黄山市地方志办公室调研员


 

上一个:《周易程氏传》中的善治思想初探(程必定)
下一个:二程价值观探索(二程评价管仲为例 ⊙安徽大学历史系 周怀宇)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21-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新安二程理学研究会  免费技术支持:企隆网络
本站是非营利性网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网站备案ICP号:皖ICP备2020021449号-1